近日,北京等地发布一批工业遗产名单,为推进工业遗产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保障。这不仅唤醒了大众的历史记忆,也让人们看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、促进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新路径。
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,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化发展历程。随着我国工业遗产文化价值逐渐得到重视,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强。近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,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。各地加速推进工业遗产研究和实践,贡献了一批“老工厂焕发新生机”的保护利用生动案例。据统计,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先后组织开展6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。诸如首钢园等一批工业遗址的成功转型,正是我国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成果和见证。
选出来,认定了,只是迈出了第一步。要让工业遗产活起来、火得久,还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内驱动力。工业遗产是“宝藏”,而不是“包袱”;是城市的物质资源,更是实现文化传承、摆脱“千城一面”的重要载体。以往那种把看似废铜烂铁的工业厂房当作城市负资产,其实是种短视行为。各地实践证明,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,大有可为。
如何在保护利用中挖掘工业遗产的丰厚价值,是摆在各地面前的现实课题。当前,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已渐成共识,但实践中仍面临不少挑战。有的地方被拆除的比被保护的多;有的陷于保护与开发失衡的怪圈,要么重保护轻开发,要么因商业开发过度而丢失历史气息;有的则因产权等限制,利用模式较为单一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利用非一朝一夕之事,唯有周全考量、系统谋划,不断探索传承挖掘工业遗产价值的新思路、新方法、新路径,才能实现遗产保护、开发、利用效益的最大化。
让“工业锈带”蝶变为“城市秀带”桂林配资,进而为城市更新、产城融合发展增添新动力,任重而道远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、业主单位的投入、专业人才的智慧,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。凝聚各方力量,推动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”,千方百计保护和利用好工业遗产“宝藏”,绘就城市更新的精彩画卷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韩秉志)